

黄岩人文历史纵述(四)
——为即将推出的《黄岩史海拾贝》丛书而作■池太宁上世纪30年代林泗斋任过校长并在此传播过革命火种的原茅畲小学
林泗斋像(上接本报2012年6月8日D版)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入台,侍王李世贤率军第二次打下黄城。驻黄太平军至次年六月才退,战火中烧了不少寺庙以及萃华书院、浮桥等,这就是所谓“长毛乱”。同时岐田寨农民起义,时起时伏,坚持7年后终被诱杀,人称千古奇冤。其间还发生了十八党“打盐厫”之事。同治十年(1871)后,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黄岩。光绪二十五年(1899)应万德首举反帝义旗,最终被台州知府枪毙在椒江口超武号兵船上。
康雍乾三代,还有几个好县官,如刘世宁兴修水利,路邵建萃华书院等。此后连年战乱,黄岩也笼罩在半殖民地阴影下而不得安宁,直至同治七年(1868)后,知县孙憙疏河办学,文教才有点起色,科举之风复盛,终于出了个榜眼喻长霖。晚清时期在学术上有贡献的如李诚的《万山纲目》、王彦威、王亮叔侄的《清季外交史料》,以及王咏霓、杨晨、王舟瑶,特别是著名方志学家王棻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纵观元、明、清三代,各种各样的政治事件连绵不断,而战火亦连绵不断,生产破坏,经济停滞,民不聊生,然而从方国珍到应万德,黄岩人民不屈的反抗烽火也始终没有熄灭,而文化上,却始终有一些杰出的知识分子,在顽强地创造着光辉的业绩,“小邹鲁”遗风展示着不衰的文脉。这600多年,黄岩在缓慢地波浪式地前进着。
四、觉 醒 的 光 芒
中国几千年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洋人的枪炮轰开了,中国人切切实实地领受了船坚炮利的滋味。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也懂得引进以求振兴了。黄岩人总是很敏感的,机器、工厂、轮船、汽车,苗圃、农场,电灯、电话、广播、电影,中学、小学,西医、医院……这些非传统的东西从晚清开始就雨后春笋般地在黄岩遍地开花。启蒙者的伟大就在于他们引导着人们觉醒,而后形成潮流,爆出耀眼的光芒。现代意识开创的现代文明终于开始了,黄岩人觉醒了。
黄岩现代工业是从轻纺开始的。民国五年(1916),路桥出现了“小木年纺织厂”,以木机生产毛巾。七年,路桥郏道生、郏寿生创办“普明织物厂”,用木机生产棉布、毛巾、被单、线毯等,有100多名工人,为当时台州最大的工厂。九年,林勤圃、张连胜在城关创办“新华电灯公司”,有25匹柴油机和15千瓦发电机各一台,可供100多盏电灯照明,到这时黄岩才开始有电灯。廿年城关桥上街建造了沼气池,可供10盏瓦斯灯照明,为当时全省仅有的早期三个沼气池之一。廿八年七月,西乡乌岩在手工造纸基础上,成立造纸厂,设于当地东岳庙,仍用手工生产,但质量提高,产量增加,有新闻纸、毛边纸、中青纸等产品。
农业生产上,黄岩改变了光种水稻的单一格局,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光绪廿一年(1895),知县关钟衡倡导在金清海塘种桑养蚕,黄岩始重蚕桑。民国十七年五月,建立县苗圃,廿三年改为农林场,卅年组织“县有林管理委员会”。廿五年,申皖荪引进美国烟草种子,在沙埠推广,烟叶改晒为烘,平均亩产干叶百余斤,种户近万户,面积达6500余亩。同年,林启人从汕头引进汕头蜜橘(椪柑)和暹罗蜜橘(蕉橘),从漳州引进文旦,是年冬,在浮桥头征地80亩,成立省“园艺改良场”(今柑橘研究所),次年首任场长吴耕民从日本引进温州蜜橘(无核橘),这些都大大地丰富了黄岩柑橘的品种。
现代水利也在黄岩“开花”。民国十六年章育提议建西江闸,次年夏建立“西江水利委员会”,十九年夏胡步川负责建闸工程,至廿二年六月廿日建成8孔西江闸,用机械操作,结束了水闸手工操作的历史。廿一年十月一日,22孔金清闸开工,至廿四年八月竣工。
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来了,光绪廿四年(1898)路桥杨晨创办“越东公司”,集资购买永宁轮船,八月开始航行于台甬之间。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永裕小火轮船通航于黄椒之间,是为台州内江第一艘机动客轮。民国十二年二月,轮船从三江口出发可直航上海。民国十九年三月,路桥黄百诚创办“黄椒汽船局”,有“黄椒号”小汽船往返于黄岩、路桥、泽国、温岭之间,为温黄第一艘内河客轮。
最早的公路是民国五年始筑,十一年六月筑成的,从黄岩至泽国,全长20公里。接着是十八年始筑的路桥至海门公路,全长13公里。廿一年五月徐聘耕、黄慎五等建“黄泽路椒股份有限公司”,置3辆新汽车,奔驰于海门、路桥之间。廿二年十月,黄泽公路通车。次年九月黄临公路通车,为县际公路交通之始。古驿道从此冷清了,马车、轿子也慢慢地成了文物。
现代通讯紧跟着轮船、汽车进入黄岩,光绪廿年(1894)创办城关、路桥邮政代办所,民国元年设立宁溪、乌岩、金清、洪家、院桥邮政代办所,是年六月,交通部规定政府文件一律由邮政寄送,于次年撤销驿铺。民国元年,宁波到海门电报线路接通,在闸门头立杆接线入黄岩城关,始设黄岩电报局。十七年十月,浙江省广播台开始向全省75个县播音,黄岩设播音员。十九年三月,黄岩、海门通电话,四月,与临海、永嘉通话,五月成立电话支局,次年与省内各县通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塾、书院已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于是民国元年九峰书院改成县立图书馆,十九年又改为县立民众教育馆。民国卅年开始,黑白无声电影与黄岩群众见了面。卅二年六月黄岩建成县体育场,十月举行第一次全县运动会。清献书院于光绪廿六年(1900)改为清献中学堂,宣统二年(1910)五年制第一届16人毕业,为现代学制之始。民国元年改为清献中学校,十二年改为黄岩县立中学校,十三年开始称黄岩县立中学。光绪卅年改扶雅书院为扶雅中学堂。民国五年成立县初级中学,廿四年始招女生,廿七年招高中生。民国十年创立县立崇诚小学教员讲习所,十四年改为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廿二年成为县立女子简易师范学校。光绪廿九年喻长霖、王舟瑶等倡立黄岩公学,后改为璇珠高等小学,为黄岩小学之始。宣统两年崇德女子高等小学堂开办,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帜。光绪廿二年路桥首办明德职业学校,民国元年院桥后宅启明小学添设乙种农业学校,十年路桥办新安乙种蚕业学校,廿二年明德小学改办商科职业补习学校,为黄岩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之始。
卫生、医药事业也不甘落后。光绪六年六月,黄岩城关沈宝山中药店开业。十六年,金吉轩创办专业中医外科的金利生药店。宣统三年冬,慈溪人虞航生开设航生医院,为黄岩西医之始。民国十七年周子序日译《皇汉医学》出版,为中西医结合之始。廿七年二月,方乾启开办中国针灸研究所台州分社,后扩大为台州国医专科学院。民国廿九年三月,筹建县卫生院,十月十一日开诊,为公立医院之始。
以上种种,都是黄岩开现代文明先河之创举。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引进先进事物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了黄岩社会摆脱封建阴影走向现代,先行者的功绩是不能忘记的。
黄岩人政治上的觉醒始于辛亥革命,为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黄岩奉献了她的优秀儿女,“辛亥双烈”王卓、柯冠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曾作出很大贡献的“革命先锋”(孙中山题)张连胜(丹庭)也是不该忘记的。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黄岩学生周炳琳、牟正非、王恭睦、牟谟、沈敦五,把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传播到闭塞的家乡,一石激起千重浪,民主、科学的口号响彻橘乡。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5年黄岩就有了第一位共产党员戴邦定,1927年9月中共黄岩支部成立,1928年6月中共黄岩县委成立。领导地下斗争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共产党人当推林泗斋。1930年7月,在葡萄坑建立红军游击队,9月20日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率部到宁溪与游击队会合,曾占领乌岩镇。抗日战争期间,恢复党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知识分子及中、小学生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茅畲小学是杰出的代表。又建立浙南抗日游击队,开辟抗日武装根据地,为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及新四军输送干部、战士,还组织政工队和抗日救亡室的活动,发动参加抗日志愿兵。为抗日献身的英雄人物中,全国闻名的有:1937年8月22日空军英雄王天祥牺牲,1939年3月27日中将王禹九殉国,1939年5月6日上将陈安宝捐躯。1948年4月7日,中共浙东台属“铁流”部队与浙南括苍支队第二中队在新堂殿会师,革命的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黄岩和平解放。星星之火终燎原,黄岩人民迎来了旭日东升的新时代。
(未完待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