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溪古镇与王氏望族
■王建国 整理
宁溪为什么叫宁溪呢?据《万历黄岩县志》记载:“宁溪,在县西六十里,源出黄岩溪,波流至此方宁,故名。”因小横街口至浮山庄两百多米路有三条溪流,形状像“川”,又称“宁川”。
宁溪原是荒僻的小山村,后来发展成永(嘉)、乐(清)、仙(居)、临(海)、黄(岩)五县市边境的互市之地,称为“宁溪钜镇”,这与宁溪王氏是分不开的。唐大理寺少卿王从德,字本心,号诚斋,咸通间进士,初授将士郎,任临海县丞,景福间升大理寺少卿,以切直忤权贵致仕,居杭州施水巷。他与钱 同里,并相友善。钱 后锯十三州,自号吴越,欲重聘从德,因从德忠于朝廷,不侍二君,又碍于私谊,从公元900年前后举家从杭州走避宁溪。那时的宁溪尚未命名,一片荒野,溪椤(枫杨)丛生。王从德来宁溪,在东山之阳,筑室定居,号称东阳楼基。现尚存东阳故址石碑一块,横街大队在农业学大寨担田时,将石碑筑在木坑岙口防洪坝的涵洞上。这位宁溪王氏始祖将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经世代繁衍,逐步形成宁溪独特的文化历史。
北宋间,王氏人口日增,子孙逐渐向西边荒野拓垦迁移。五世祖王元禹(临海少尹)死后,其夫人带领三个儿子,从东阳楼基迁至西庄(今上宅,成为上、中、下三宅之祖)。随后元禹之弟元坦(宋翰林检阅)也从东阳楼基迁往祥里(今横街、桥亭之间,成为横街、桥亭之祖)。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九世祖季括,字希滋,绍兴十八年进士,温郡都司于办,善理财治产,在直街建房500间,置田18庄,时称王半洲,捐资兴建的直路(后称直街、桂街),长192丈、宽1.5丈。上自西仇(即现在的上宅),下抵兰若桥(现牌坊下、直街与钟楼路相交处),砌以溪石,南岸留堤3尺,列栽桂树,堤外水圳宽1.3丈,旁又筑荒堤5尺,以便牛马往来(后成为小街)。这就是中有清泉流淌,大街人行,小街畜过,状元王会龙称之为“桂陌秋香”,使宁溪八景变成了宁溪十景的宋街。元坦迁居祥里后,其子孙亦在祥里以东逐步兴建横街,至十世王时举,建成长百余丈、宽丈余、自龟背桥至顾祖桥的大横街,立肆成市,成为当时宁溪的贸易中心。
南宋间传至十一世,王氏子孙猛增,西庄遂分为上、中、下三宅,祥里亦于十三世分为横街、桥亭二宅,称为宁溪“王五宅”。至十四世又分横街为上店、下店,又分横街、直街之中为社堂。元末明初,建新桂街(今镇前街)与大横街和直街相连。明末元初建桥亭街,清初兴建小横街,又分社堂以北为小横街。明万历丙子(1576)冬,王氏二十一世王铃,在十字路口建造王氏“奕世簪缨坊”,俗称牌坊下,逐步形成了以牌坊下为中心的六街、八宅的宁溪集镇。
宁溪青山绿水、风景优美。较为著名的有南宋时期的宁溪八景,即:莘野晓耕、庙溪松涛、箫台夜月、鹿鸣晚钓、南田归隐、黄岩枕流、五马叠翠、双鱼古寺。八景中“黄岩枕流”“五马叠翠”“南田归隐”“鹿鸣晚钓”尚存遗址,其余都已消失。又有始于南宋时期传统节日“二月二灯会”,至今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已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灯会音乐之一的《作铜锣》,是江南独有的民间大型器乐合奏曲,已流传了七百多年,至今仍是原汁原味,也列为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在科举年代,中进士(贡士)有38人、举人一百多人、武将9人。民国期间,有“小小宁溪街,108条黄皮带”之称,其中有中将5人、少将15人。还有辛亥革命烈士王卓、抗日名将王禹九、抗日英雄王天祥,以及著名科学家王 、王天眷等等。
宁溪历来为西部山区的一块风水宝地,是黄岩西部的一颗明珠。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