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前西范村:橘乡夜色里的璀璨“夜明珠”
■本报记者 张 芮
夜市是美食的万花筒,烟火缭绕间汇聚四方风味。西北的羊肉串裹着孜然焦香、川渝的冰粉滑嫩沁凉、东北烤冷面焦脆酱浓、台湾蚵仔煎溢出软糯鲜甜……在被称为“黄岩小香港”的“新前夜市”,数百米乡道间铺展着天南地北的文化交融,组成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乡村“夜宴图”。
西范村,位于城区边缘,“新前夜市”的所在地。这个曾以羊毛衫产业而闻名的小山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城市消费升级的双向激荡中,一次次敏锐地抓住模具小镇、夜市经济的风口,借以缝合城乡割裂的时空,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橘乡大地的夜空下,它如一颗璀璨的“夜明珠”,照亮了当地居民的夜晚,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书写出“产业兴、百姓富、文化活”的共富新篇章。
乡间一处“小香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西范村农贸市场旁的新中路、新南路渐渐热闹起来。各式各样的小吃餐车沿着道路整齐排开,餐车后的摊贩们动作麻利地整理着货品、餐桌,为即将到来的“乡间夜宴”做准备。
“今天是周末,我准备的冰粉、柠檬比往常多些,如果不够用,回家拿来也就三四分钟的事儿。”西范村村民黄仁花是“夜市大军”中的一员,每到傍晚时分,她都会推着自家餐车来到新中路的中心路段,销售暴打柠檬茶、冰粉等饮品。凭借着干净新鲜的食材和亲切的服务态度,在夜市的十多家饮品摊位里,她的业绩称得上优秀。“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千把块钱,不好的时候也有三四百元。”黄仁花笑着说,“我老公卤的小龙虾味道不错,他的生意比我还要好。有这个夜市在,我们一家人的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新前夜市”里的摊贩们,几乎和黄仁花有着同样的心声。新前夜市中有300多个流动摊位,沿街更是有着1000余间商铺,夜市经济的繁荣,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丰富的夜生活,也让不少家庭实现显著的收入增长。
“大家都说这里是黄岩的‘小香港’,凌晨12点都还灯火通明。”东北烧烤摊的摊主方师傅来自辽宁锦州,白天他在模具企业打工,晚上则和妻子一起到西范摆摊。租住在西范村的5年时间里,他和妻子已经积攒了不少养老钱,“这两年夜市生意越来越好,村里不收我们流动摊位的租金,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卫生费,上哪找那么好的地方摆摊。”谈话间,方师傅的烤架上已经摆满了烧红的炭火,就像他们的日子一样越来越红火。
如方师傅所说,新前街道西范村商贸发达,日均人流量多达2万余人次,哪怕是城区里,有着如此流量的街区也并不多见。“2007年开始,西范村周边工业企业、新黄岩人大量聚集,各类消费需求激增,尤其是餐饮店越开越多。”新前街道西范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施仁君介绍,2020年,国家允许各地利用具备条件的城市广场、空旷场地、闲置建筑等发展地摊经济、集市贸易,西范村敏锐抓住夜经济风口,在最繁华的主干道两侧开辟特色夜市,吸引了更多摊主和消费者。
为了保障夜市的良好秩序和可持续发展,西范村不仅没有向摊贩们收取摊位租金,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合理规划摊位布局,确保道路畅通;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安排专人定时清理垃圾,保持夜市的整洁;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安全监管,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些举措让西范村夜市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安全、有序、舒适的消费场所。
“下午5点,新中路、新南路的路两旁就让给摊贩摆摊了。我们欢迎摊贩来‘新前夜市’摆摊,是他们让西范村更加繁荣,也更有烟火气。”施仁君说。
村里一部“创业史”
对西范村来说,夜市里的300多个移动摊位,不收租金,只收卫生管理费,是不是太“浪费”了?
在施仁君心里,其实早就算过一笔账:众多的夜市摊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创收。有的村民自主创业经营摊位,有的村民则帮忙摆摊,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夜市的火爆也带动了周边商铺的发展,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西范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很多村的沿街门面房租不上价,我们西范村门面房的租金都在往上涨,这与新前夜市的红火有一定的关系。”西范村村委会副主任施元斌指着新中路上的店铺介绍,几年前,该路段门面房租5万元左右,因为夜市的火爆,人流量不断增大,西范村的沿街门面房租金均有着不同幅度的上涨,“瞧,那连着五间门面,一年下来,仅一楼就有50多万元的租金。”
沿街店铺的出租,只是西范村村民收入的一部分。
“夜市里很多摊贩不是西范村本地人,他们选择在西范村租房生活,就意味着他们的收入也会有一部分是在西范村消费。”施仁君说,西范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68人,而90%的西范村村民家里都有房屋出租,通过房屋出租、特色经营,西范村村民实现人均收入超8万元。
从新前夜市这笔“经济账”中可以看出,在西范村,不管是村委班子,还是村民,都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早在十几年前,西范村就是国内知名的“羊毛衫之村”,它曾聚集100多家羊毛衫加工企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羊毛衫的生产商。然而,随着羊毛衫行业内竞争加剧,西范村的羊毛衫产业逐渐衰落。
俗话说,东边不亮西边亮。黄岩“模具之乡”的产业东风,也吹到了西范村,使其成为区域模具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我们村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离城区近,且交通便利。很多模具企业看中了这一点,聚集在这里。”施仁君笑着说,1998年,他刚进入西范村村委做村干部时,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2005年,在企业集聚发展的背景机遇下,村两委经过考察,在选定的60亩土地上建成了新前街道第一批村级小微园区,这一决定成功地给村庄带来超1000万元的厂房租金。后来,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提供配套服务,西范村吸引了越来越多模塑企业入驻,带动集体租金收入稳步增长。
2017年,西范村集体收入增长到1800万元,此后逐年递增。2024年,西范村集体资产已超过5亿元,村集体收入达3000多万元,村民每人每年分红5000元。凭着如此优秀的发展成绩,西范村还先后获得首批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平安村”等荣誉称号,成为黄岩区有名的“致富模范村”。
“村里的村务、财务、党务信息都是公开的,村干部会在每月月初将上个月的相关信息张贴在村公告栏上,村民们如果有疑问,都可以在村两委坐班时来村部问询,我几乎天天都在这里。”施仁君笑着说。
公寓一幅“幸福景”
“宋代不仅在政治、文化等领域有着显著成就,在饮食上也有文化范儿。今天咱们就来学做一下造型精美、味道清甜的宋韵糕点。”在西范村养老公寓里,区文化特派员方红一边讲述着宋代的文化历史,一边展示宋韵糕点的制作过程。每个月,方红都会根据老人们的需求安排不同的课程,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个月有三四期不同主题的活动,比如糕点制作、手机摄影、书法绘画、AI教学、戏曲表演等,这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年轻人还要丰富。”方红笑着说。
众所周知,精神文化的发展需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而对西范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物质生活“幸福无忧”!
“身为西范村人是我们的福气,在这里养老的每一天我们都过得很幸福。”西范村87岁老人施鹏飞说,8年前,他和村里250多位70周岁以上的老人一起住进了西范村养老公寓,这里设施一应俱全,食宿全免费,连房间里的生活用品都安排得面面俱到。“每个月,我们还有150块钱零花钱可以拿,90周岁以上还能拿长寿金,这样的日子连我在杭州的亲戚都羡慕。”施鹏飞笑呵呵说道。
作为农村养老的典范,西范村的养老探索始于对农村老龄化与空巢化问题的深切关注。
2011年,施仁君在春节一次慰问走访中目睹了独居老人的困境:西范村80岁的马阿婆,年轻时守寡,独自抚养长大四个子女,后来因不慎摔伤卧床,只能靠电饭煲热剩饭度日。而四个子女因忙于自己的事业,无人在旁。
这一场景深深刺痛了施仁君的心,也催生了他在西范村建设老年公寓的决心。彼时,西范村青壮年多在外经商,老年人大多无人照顾,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也享受不到村庄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而这些留守老人的比例高达25%,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说明养老问题不是马阿婆一个人的困境。
“久病床前无孝子。老人们辛苦一辈子,到头来不应该有那样的遭遇。西范村赚的钱除了花在建设发展上,还要让老人们后顾无忧。并且,这也是为后代们减轻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去创业、就业。”施仁君坚定地说。
然而,在村里建一处能容纳数百人的老年公寓并非一件易事。当时,村民们对建公寓的支出存有争议。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村集体做老年公寓,能不能建好是个未知数,即使建成,老年公寓的后续管理又能不能跟得上?
“有些老人一方面担心老年公寓的设施和服务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舍不得离开家。”西范村村干部、老年公寓负责人牟菊芳说。
为了争取村民的同意,村两委多次前往村里老人家中做老人思想工作,终于了拿到村民们的赞成票,让老人们享受到了村庄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2017年,村集体选址村中心,紧邻菜场、卫生院等场所,斥资1880万元建成占地4800平方米的西范村老年公寓,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且公寓以“南北通透、无障碍设计”为理念,增置电梯、紧急呼救铃等适老化设施,打破了村民对“养老院”的刻板印象,赢得了所有入住老人的赞誉。
“以前不愿意来的老人也都争相入住,大家每天聚在一起上课、唱戏、打牌,快快乐乐,长寿老人也越来越多了。”牟菊芳说,2017年,老年公寓里只有6、7名90周岁以上的老人,如今已增长至27名,“现在公寓房间都已经住满了,住不进了。预计2037年,我们村7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450多名。”
面对公寓满员的现状,西范村计划扩建第二期公寓,打造融合医疗、康养、娱乐的综合性养老社区,同时改造周边环境,全方位提升西范村的宜居水平。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