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1月17日

凝聚改革之力 创新体制机制

——五论“永宁更新”工改行动

阅读量:823 本文字数:1402

■本报评论员

 

百舸争流,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对黄岩来说,“永宁更新”工改行动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全员大攻坚,也是一场重塑发展格局的历史大变革。前不久召开的动员大会上传递出鲜明信号——要拿出“敢于吃螃蟹”的改革精神,哪里有问题就往哪里改,通过改革创新冲破前行路上的险关难关。全区上下要把握大局大势、认清使命任务,勇于自我革命、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只要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就大胆干、大胆闯。

选准改造模式,因地制宜巧借力。工改行动牵涉面极广,其中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冲破重重桎梏并非易事。逆境前行,方显韧劲。我们要始终坚持“最大限度让利于民、让惠于企”改造导向,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投入、属地支持的多元利益共享格局,确保“工改”新增收益内部化,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受益、腾退企业适当补偿、市场资本合理回报,最大程度激发各方改造热情。但目前试点先行的岙岸、方山下、江口、外东浦等项目,主要还是采取国有集团公司为开发主体的模式。长期依靠这种模式,必将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从改造流程的视角看来,工改所要花的钱,主要集中在前期整理、政府征收或收回土地、开发建设、后期运营等几个环节。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现有财力与未来增量,聚全城之力,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尽其用,让有潜力的国企拓展优势,让殷实的银行出手相助,让敏锐的社会各方入局“工改”,就有望探索形成符合黄岩实际的“工改”新模式。

重塑发展空间,改革创新激活力。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此次工改行动,并不仅仅在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在于重塑产业和城市发展的逻辑。土地碎片化利用格局不破,资源要素难以汇聚,这是事关黄岩未来改革发展空间的大事。啃下低效工业园改造这块“硬骨头”,重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空间,必须依靠改革、依靠创新。比如,通过打造出几个细分领域的特色产业园区,营造多元优质产业生态,更好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又如,积极探索工业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健全工业用地项目准入、亩产效益评价机制,规范二级市场转让、土地使用权退出等机制,对用地主体全过程进行系统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确保新瓶装新酒、新鞋走新路。产业兴旺,载体先行;破旧立新,如箭在弦。新的一年,持续推进工改行动,以再造一个万亩工业园区为目标,重塑产业空间,形成制造业当家的“强磁场”,才能让更多企业在这片创业创新热土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强化政策支持,政企连心谋共赢。工改政策涉及审批、征收补偿、招商等领域,复杂繁多,需要进一步细化拆解、逐项攻坚。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应体系,在确保土地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推进工业用地带条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租赁。同时,深化工改审批“放管服”改革,开展审批流程优化再造,简化改造审批程序,开展“容缺受理”“信任审批”“否定报备”,对重大改造项目实行“全程导办帮办”,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确保审批“一刻也不耽误”。此外,还要从政策供给端发力,妥善做好腾挪安置工作,高效匹配资源破解搬迁寻址难,设置补助资金缓解搬迁成本高,建设腾挪园区保障企业平稳过渡,如此才能让企业在正常有序生产中寻求增产,深深扎根橘乡大地。

时代浪潮奔涌,改革战鼓激昂。让我们凝聚改革之力,创新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更高效率、更实举措,持续推进“永宁更新”工改行动,不断在爬坡过坎中汲取经验,在攻坚克难中蓄势腾飞!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