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九峰副刊
2025年01月17日

鸡笼山村:鉴湖溯古,鸡山寄情

阅读量:333 本文字数:2404

■任诗绮

 

秋日,我与友人第一次到鸡笼山游玩。车窗外的风景由热闹早市的喧嚣慢慢过渡为朴素民居的宁静,随之而来的便是如油画一般浓墨重彩的大片金色稻田。许是因为湿地面积大,此地常有晨雾。朦胧间依稀可见两侧路旁圩田垄垄,港汊纵横,白鹭嘶鸣而过。路上鲜有行人,偶尔几声犬吠鸡鸣反倒衬得村子更为静谧,颇有“世外桃源”之美感。

鸡笼山村坐落于院桥东部,由胡家桥、盈岙、鸡山、鸡笼山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内有2000余人口。为何称为鸡笼山村?对此有多种说法。明《万历黄岩县志》卷之一·舆地志上·山川如是记载:“在县南二十五里,旧有锦鸡栖此,山洞形如笼,故以为名。”又据《黄岩文史资料》(1997年第十七期)所述:“(鸡笼山)坐落于距市区20公里的鉴洋湖北岸,海拔 164米,顶部高耸,很像一只木鸡笼。又传古时有凤凰(锦鸡)飞入山上岩洞不复出,而得名鸡笼山。”还有一种说法则是由同事转述村中老人的讲法,从远处高山俯瞰,村内的群山轮廓是一只鸡的形状,与中国地图的形状十分相似,因而曾经称为“鸡山”。直至 1949年5月黄岩解放时建设鸡山乡,1956年8月鉴湖、鸡山两乡合并后,又统一名为鉴湖乡。历经变迁,风貌迥异,现属院桥镇,得名鸡笼山村。

行至村中,微凉的秋风已吹散雾气,远处连绵的青山好似水墨般从薄雾中洇出,群鸟盘旋飞掠,山脚下一块块金灿灿或绿茵茵的田垄大小不一却各自齐整,严丝合缝地拼接出一幅乡村闲趣图来。渐渐地,近处民居有了袅袅炊烟和人语声,整个村庄就如此醒了过来。秋日阳光和煦温柔,照耀着这一片祥和的福地。湖光山色旖旎,自然风景美不胜收。难怪自古以来鸡笼山便被视为祥瑞之处。据南宋《嘉定赤城志》、大明《一统志》等古籍记载:“鸡笼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旧有锦鸡栖此,山洞形如笼,故以为名。俗传星月晦明,则光彩烛天,人以为怪,一日天阴,晶彩昼见,或视之,则金宝满山,竞往取之,辄皆灭没,故老皆呼为许公藏。”可见鸡笼山早负盛名。

自古以来,鸡笼山一带人才辈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御史杨晨与当地名士尤涛、南舜谱等人一同筑堤围湖,在湖心的沙洲上建造一幢精致西式别墅,名为“寄傲轩”(取自陶潜《归去来辞》之句“倚南窗以寄傲”),花木环屋,甚是雅致;在其南侧,筑有一座别致凉亭,名为“湖心亭”。杨晨晚年隐居在此著书垂钓,每逢三月三、九月九,与文友们相聚吟诗作赋,留下“金鸡碧马,携手青山赴偕影;银鱼紫蟹,盟心白水会忘年”“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桥横群谁合,山断夕阳疏”等佳句,形容的正是鸡笼山和鉴洋湖的宜人风景。虽然寄傲轩、湖心亭的建筑已然在历史长河中消散,但杨晨等文人留下的诗词文赋仍不绝于耳。

在游览鉴湖老公社遗址时,我们巧遇一位银发老者。精神矍铄的他讲述了许多本地传说,如鉴洋湖传说、镇锁桥的故事、金鸡与凤凰、老继娘坟等。时光沉淀,岁月淬金,历史故事纷纭,为鸡笼山村蒙上一层神秘迷人的面纱。在这些传说中,当属关于鉴洋湖的最为有名。上文提及的清代御史杨晨的“寄傲轩”“湖心亭”原址便在此处。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鉴洋湖可谓当地的自然瑰宝。传说中此湖由汪洋大海沧桑变化而来,湖水浑浊,苦涩且咸。一天,天庭的仙女服侍王母娘娘梳妆时不慎跌落宝镜,正好坠入湖中。神奇的是,原来浑浊的湖水忽然变得清澈,甚至泛起淡淡的甜味,湖中鱼、虾、蟹游弋穿梭,白鹭在岸边芦花荡中自在飞翔,大湖如一面镜子般清透闪亮,与日月同辉。因为“鉴”意为镜,村民们就把这口大湖称为鉴湖或鉴洋湖。《山水记》古籍中亦有记载:“鉴洋湖,纵一里,横五里,为东南巨浸。击楫中流,恍如剡中风味。”据考证,鉴洋湖是由古海湾演变而来的潟湖,是黄岩最大内湖,盛产银鱼、鲈鱼、湖虾、田蟹等,肥鲜味美,远近闻名。现今湖上还留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建筑镇锁桥和洚洋桥,还有湖上随水位升降的神奇浮岛,都在无声地为鉴洋湖诉说着过去的盛况。镇锁桥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亦称鉴洋桥,长135米,宽2.5米,横梁上刻有“镇锁桥”及“乾隆五十六年重修吉旦”等文字,古时是黄温驿道的必经之桥。

我们兴致盎然,搭乘一艘小渔船,在淡绿湖水与蔚蓝苍穹之中穿行,如同广阔天地间的渺小蜉蝣,散去烦忧和俗扰,徒留悠然淡泊的心绪。难怪乎诸多文人骚客曾在此借景抒怀,爱国诗人戴昺(陆游门生、戴复古之侄)曾作过一首《夜游鉴湖》:“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清代诗人张梦禹也曾在此泛湖高歌:“为爱湖光好,乘风夜泛舟。帆从莲渚转,月向酒杯浮。”两诗都有相似的意趣。

鉴洋湖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只见淡黄芦苇依着鉴洋湖湿地丛丛而生,根茎纤长,花穗摇曳。透过芦花,青泥筑成的矮堤映入眼眸。湖水清澈透亮,微波起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岸边泊着几艘木制小渔船,随意放着一些堆叠的渔网,还有一些已被抡圆了散入湖中。不远处的田埂小路上,有个戴草帽的渔民提着鱼桶,惬意悠闲地走来,嘴中还哼唱着曲调悠扬的田垟曲儿。田垟曲儿也是鸡笼山一带独特的歌谣形式,又称为摸田山歌,唱腔悠扬高亢、朗朗上口,是黄岩区本土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鸡山晨钟”亦是鸡笼山名景。此地历史文化悠久,寺院庙宇众多,如宝轮寺、杨府庙等。每逢祭祀、地方节庆等重要日子,钟磬争鸣,响彻天际。据《万历黄岩县志》所载:“宝轮寺,在县南二十五里鸡笼山,吴赤乌中(238—251)建。寺后有一石碧色,每润泽有光,则天必雨。”而杨府庙则供奉北宋杨家将,按《路桥志略·岁时习俗》中载:“五月十八日,男女成群,画船布幔,携箫鼓酒馔,往游鉴湖或上鸡笼山杨府庙,烧香观剧,穷日而归。”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是杨业(杨府大神)“寿诞日”。前后二十天,朝山进香者近万,香火极其旺盛。这也再次印证了鸡笼山是祥和福地一说。

近年来,黄岩区人民政府接过历史递来的陈旧画笔,蘸满风华正茂的新墨,以保护湿地为核心绘就鸡笼山村发展的新蓝图。或许几年后,再于灵秀群山之间泛舟鉴湖时,又有一番令人目酣神醉的新景色。

(参考文献及资料:《黄岩文史资料》《鉴洋湖文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