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郑圣堂村:人大代表“强助攻” 绘就发展新画卷
■本报记者 蒋奇军 通讯员 王钰莹
走进上郑乡圣堂村,溪上廊桥闪烁着五彩的灯光,浙东会师纪念馆内浸润着红色文化,山上乐园摘星谷成为网红打卡地……而在多年前这里曾因山多田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受限,村集体经济薄弱。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乡人大代表的助力下,村“两委”成员的努力下,上郑乡圣堂村立足千万工程,依托绿水青山资源禀赋,深挖“红色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千方百计提升景区业态、谋实本地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节节攀升,走出了强村富民的新路子,昔日“红土地”成为今朝“网红村”。
以“绿”为墨,厚植生态底色
想要村庄发展好,生态环境要先治理好,筑好巢才能引来凤。近年来,上郑乡圣堂村围绕“三源美地”的目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村里累计投入900余万元用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以“户为单元”开展危旧房及农房风貌改造,新建游步道、绿化景观等,同时引入垃圾分类智能化数字平台,实现垃圾无填埋处理,以“绣花”功夫扮靓山村。
旧貌换新颜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污水管道提升改造工程推进过程中,大部分村民习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乡村生活,觉得铺设自来水管没有必要,因此工程迟迟未能开工。
上郑乡人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大代表挨家挨户走访,“轮番上阵”为村民讲解政策优势,并尽可能地为村民争取最大利益,在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让324户村民同意安装农饮水,村里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并在全乡率先实现了污水零直排的目标。
以“旅”兴村,提升经济成色
随着生态治理的深入推进,上郑乡圣堂村正逐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为了保护长潭水库,我们这边不能办工厂和企业,所以只有重点开发旅游资源,并振兴农业,才能带动村民走向富裕。”区人大代表、上郑乡圣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国明说,而“摘星谷”项目便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突破口和试金石。
“摘星谷”地处圣堂村仙机峰,海拔465米,是台州市区范围内绝佳的观星地,也是华东地区首个星空文化主题公园。然而,因为缺乏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开业以来,鲜有人至。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乡人大代表通过实地视察,提出要重新用好该资源的建议。周国明代表联合本村其他代表还通过二次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支专业、稳定的运营管理团队——台州市星谷文化产业公司,并全过程紧盯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完善和打造景区特色优势等方面提出不少好的建议,为改造提升景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摘星谷”开业前后,台州市人大和上郑乡人大多次组织代表赴星光公园进行专项视察,密切关注景区的发展。
如今的“摘星谷”,扩展了露营区,优化了科普区,并新增了太空舱、空中餐厅、亲子游乐、夜班观星巴士、房车露营基地等各类景区设施,游客们不仅可以感受“手可摘星辰”的美妙,还能尽享露营、烧烤、电影、观光、住宿等多元体验。游客最多时一天就能达到1.6万人次,同时为圣堂村也带来了25万元的山林地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2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村庄和村民增收。
以“文”化人,增添乡风亮色
上郑乡圣堂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浙东台属“铁流”部队和浙南括苍支队在此地胜利会师。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纪念馆也坐落于此。
在游客日益变多的情况下,彼时占地仅60余平方米的纪念馆略显窄小且破旧,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上郑乡人大在视察该纪念馆后,结合具体情况提议要重视硬件建设,在原址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设计馆内展厅布局。该提议得到上郑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组建了工作班子,明确了工作责任。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上郑乡人大代表又提议对纪念馆进行数字化改造,进一步发挥研学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在各方的努力下,筹集400余万元对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纪念馆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通过声光电系统、大屏幕投影演示等技术呈现和还原历史,打造沉浸式“红色体验”。组织本村其余代表和村干部化身红色故事讲解人,慕名而来接受红色教育熏陶和洗礼的参观学习团队源源不绝,年均接待近百余场,接待游客量超过2万余人次。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代表的助力下,圣堂村红色招牌“挂”了起来,红色资源“亮”了起来,红色文化“活”了起来,不仅浸润了当地的村民,更是塑造了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