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2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人文永宁
2022年12月21日

元末明初名僧清浚的故事

阅读量:2914 本文字数:5042

■陈建华 周建灿

 

在整理黄岩佛教史料的过程中,明初的这一段记载让笔者印象深刻:从洪武初年开始,明太祖朱元璋连续在南京举行蒋山(今南京紫金山)法会,表面上为了祈福、消灾以及超度在战争中死亡的将臣、民众,其实,用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话说是为了“阴翊王度”,即通过扶持和限制宗教的双重手段,达到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洪武五年(1372)举办的蒋山法会,规模宏大,仪式隆重,大江南北著名寺院的高僧基本上都受礼请参加,其中有黄岩籍高僧慧明(鄞县五峰寺住持)、宗泐(南京天界寺住持)、清浚(四明万寿寺住持)、居顶(黄岩瑞岩寺首座)和黄岩鸿福寺住持文谦(福建长乐人)。法会圆满之日,明太祖下旨封赠“十高僧”,其中就有清浚、居顶和文谦。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十高僧”之一清浚的故事。

 

“十高僧”中有清浚

 

清浚(1328—1392),字天渊,号随庵,元台州路黄岩州人。父李益,母应氏,具体情况不详。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生,13岁于普陀山宝陀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师从古鼎祖铭禅师。后随师迁中天竺寺,为侍司。元至正七年(1347),师住持径山寺,清浚为记室。他刻苦自励,坐究行参,不忘努力向上。有一天,翻阅《大慧语录》,当读至“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这句时,忽有省悟。其后精读佛经,深究义趣。不久至阿育王山守佛照德光禅师祖庵5年,后因爱东钱湖青山寺风景清绝,再挂锡于此。明洪武元年(1368),应知府坚请主持四明万寿寺。3年后,羡慕东钱湖边的二灵山风光旖旎,至此修葺寺宇,重修二灵山房。正是因为清浚的个人魅力与山水风光的交相辉映,二灵山房一时文人雅士聚集。清浚与诗人戴良、丁鹤年等名士优游山林,对吟唱和,留下许多传诵一时的名文佳作。如戴良写有《二灵山房记》《湖下对雨有怀天渊老禅》《承天渊天叙二禅师下顾适出不及一会而去诗以谢之》《寄天渊老禅》等诗文,现录其中一首如下:

承天渊天叙二禅师下顾适出不及一会而去诗以谢之

相闻非一日,相会在何年。

行道偶来过,尽兴复言旋。

岂伊尘外迹,合屏区中缘。

去就既殊路,动静讵皆禅。

身名端可遣,物累谅终缠。

悠悠仰高韵,默默阻中悁。

避居四明的西域色目人丁鹤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以父名马禄丁为姓)也与之交厚,留下了《寓东湖二灵寺》《题二灵山房》等诗作。

题二灵山房(在东湖为浚天渊长老作)

宝刹凭虚户牖开,群峰北走水南回。

六鳌夜涌金银阙,九凤朝翔紫翠堆。

日静云间飞饧下,月明天上渡杯来。

谈玄每就岩房宿,最爱三车有辨才。

即使离开多年以后,丁鹤年依然魂牵梦萦东钱湖和清浚禅师,写下了《寄东湖浚天渊长老伯仲》,诗曰:“平湖一鉴涵空明,千鬟照影群峰晴。慈云或将花雨过,幽泉尽学松涛鸣。清猨对户忽长啸,老鹤下阶时独行。何人最得此中趣,无着天亲好弟兄。”

除了与文人墨客交游酬唱外,清浚还与禅林同道往来密切。如与元末明初著名高僧恕中无愠禅师甚为相得。无愠(?—1397),字恕中,号空室,浙江临海人。初居径山,两坐浙东名刹。洪武中,日本国王慕名,奏请住持。太祖召之,以老病辞。著有《山庵杂录》。在浙东时,与清浚时有交往,曾撰《光明室(为二灵天渊和尚作)》诗赠清浚:“一室煌煌迈今古,烁迦罗眼犹难睹。无光明处显光明,无门户处开门户。是故光明不可量,门户廓落无边方。离之愈近即愈远,弄他光影非吉祥。道人屏叠净裸裸,明暗双忘也须打。龙潭虽解善提持,纸灯吹灭成话堕。疏帘卷起春昼长,披露万象难遮藏。客来有问不暇答,笑指湖上山苍苍。”

洪武五年(1372),清浚应诏赴钟山大斋会,被明太祖授予天下“十高僧”之一。此后说法于万寿寺,不久归隐清雷峰,士大夫挽留不得,咏歌以别,“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专作《送天渊禅师浚公还四明序》相送。洪武十二年(1379),朝廷设僧录司管理佛教。十五年(1382),召清浚任僧录司左觉义之职。十九年(1386),奉旨为金陵三大寺之一灵谷寺大斋会说法。当时的主持羲物禅师因为疾病引退,次年旨命清浚继任,明太祖亲制诗12章《御制山居律诗十二首赐灵谷寺左觉义清浚》以宠其行。现抄录明太祖其中二首诗如下:

廛中禅起诣山房,灵谷山高志可当。

四壁远民尘俗杳,山川近水世机忘。

崇朝榻外香烟袅,终夜堂前灯焰煌。

从此尔僧公案悟,邯郸何必问黄粱。

侣影山间兴趣幽,竹鸡声断悟禅由。

山房夜月明心镜,水国宵灯照衲头。

崖柿熟甜须九月,溪芹味美必三秋。

忘尘思入重嵬迥,道备咸称释氏流。

洪武二十二年(1389)三月,清浚与来复等名僧为宋元之际大书法家赵孟頫《书趵突泉诗卷》题跋。赵孟頫,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宋末元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开创“赵体”书,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清浚在题跋中对赵孟頫的诗文、书画给予极高的评价,称其“词翰妙绝天下”“元朝士大夫字画声诗之盛,一变乎故宋之习,盖自公始”。由此,也反映了清浚本人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二十五起,清浚陆续书别僧录司同僚,训诫诸徒。三十日泊然示寂,享年65岁。徒众遵嘱陪葬于径山其师塔左,当时的散文大家、翰林院编修苏伯衡为其撰写塔铭。

 

“广轮疆里”天下闻

 

2002年11月12日,“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其首都开普敦隆重开幕,中国政府提供的《大明混一图》复制件在展览中占据中心位置,并引起了轰动效应。在此次地图展中,也展出了来自日本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复制件。此图原本是1402年朝鲜人绘制的,现存日本的是1500年由日本人所摹绘。此图上有朝鲜人权近题跋:“天下至广也,内自中国,外薄四海,不知其几千万里也。……惟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为详备;而历代帝王国都沿革,则天台僧清浚《混一疆理图》备载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金士衡),右政丞丹阳李公(李茂),燮理之暇,参究是图,命检详李荟,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其辽水以东,及本国疆域,泽民之图,亦多阙略。今特增广本国地图,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图,井然可观,诚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也……”由跋文可知,此图除朝鲜和日本部分外,其他部分均来源于李泽民和清浚的舆图。也就是说,清浚的《混一疆理图》是朝鲜人绘制《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母本之一。清浚此图绘制于何时?目前尚未有史料佐证。有学者推测,清浚的《混一疆理图》就是《大明混一图》或其母本;也有学者认为,《混一疆理图》就是下述清浚的《广轮疆里图》。在目前没有新史料发现或进一步研究证明之前,对此笔者只能暂且存疑。

据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七记载,元至正庚子(1360),清浚绘出《广轮疆里图》,时年33岁。至于其个人志趣和绘图原因,则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再据此书附图“成山角”附近的两行说明:“辛卯前行北路,二月至成山。壬辰前行北路(图中箭头指向渤海湾一带)。”可见其在元至正辛卯(1351),由江浙沿海路北上,于二月至成山,然后又继续北上抵达大都一带。当时清浚只有24岁,年轻而爱好游历的他,于10年之后绘成全国舆地总图,这应该说是符合情理的。对于清浚编绘《广轮疆里图》之事,明初的宋濂在《送天渊禅师浚公还四明序》曾说:“余初未能识天渊,见其所裁舆地图,纵横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为人……”由此可知,清浚的地图在明初已闻名朝野。元明间诗人乌斯道在《刻舆地图序》也提及该图:“地理有图,尚矣。本朝李汝霖《声教被化图》最晚出,自谓考订诸家,惟《广轮图》近理。”材料所提及的《广轮图》即《广轮疆里图》。对于清浚《广轮疆里图》的流传贡献最大的,首推明中叶的叶盛,其在《水东日记》卷十七中记述:“予近见《广轮疆里》一图,如右。其方周尺仅二尺许。东因黑龙江、西海桐,南自雷、廉、特磨道站至歹滩、通西,皆界为方格,大约南北九十余格,东西差少。”此后,嘉禾严节(贵中)将清浚的地图予以摹绘,还根据自己的主张略加改动,并于景泰壬申(1452)正月留下如下题记:“此图乃元至正庚子台僧清浚所画,中界方格,限地百里,大率广袤万余。其间省、路、府、州,别以朱墨,仍书名山大川水陆限界。予喜其详备,但与今制颇异,暇日因摹一本,悉更正之。黄圈为京,朱圈为藩,朱竖为府,朱点为州,县繁而不尽列。居海岛沙漠,道里辽绝,莫可稽考者,略叙其概焉。”根据叶盛的记载,其所见清浚的原图“皆界为方格”,严节的题记也说“中界方格”,可知清浚的原图是按照矩形网格坐标来绘制的。在欧洲制图学传入中国之前,清浚是中国少数已掌握直角坐标体系并用以绘图的制图学家之一,这也是中国制图学家对世界的重大贡献。“限地百里”即一方格折地百里。“其间省、路、府、州,别以朱墨”,指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地名。此种方法起源于唐朝地理学家贾耽,以后很少有人使用,清浚制图别以朱墨,应当是此法的复兴,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现在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而今人所见的《广轮疆里图》应是严节的摹本,画图方格尽被除去,若干的地名也改为明朝的称谓。尽管如此,此图仍是现存最详尽准确的元朝舆地总图,在中国古代地图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继朱思本之后又出现两位和他不相上下的地理学家李泽民和释清浚。”其把清浚、李泽民与中国制图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朱思本相提并论,不是没有道理的。

清浚之所以在制图方面取得如此成就,首先得益于元朝至明初东西方交通的发达,使清浚具有广博的地理知识和世界视野;其次是清浚交游广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学者、僧侣,常相往还,见多识广;最关键者,还是清浚个人的追求和努力,使其成为元末明初一位杰出的地图学家。

 

“文辞之美”一诗僧

 

清浚幼学乡校,颖悟特异。其师祖铭是一位精通经论、善作诗文的禅学宗师,从而造就清浚具有较高的佛学修养和文学水平,诗作被明末钱谦益《列朝诗集》所收录,成为一代诗僧。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清浚存世的诗文不多,其中诗作只有5首。

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七不仅记述了清浚绘制《广轮疆里图》所取得的成就,还在文中刊载了清浚为此图所作的一首诗和武林王逵的和诗。清浚的诗为:“万里山川咫尺中,江河迢递总朝东。当时汉帝曾披此,邓禹因之立大功。”邓禹,东汉开国名将,曾为汉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清浚之诗委婉流露出为国效力的意愿。王逵和诗则为:“夷夏都归掌握中,眼空南北与西东。此图画就非容易,为问沙弥几日功。”从诗意看,王逵对清浚的地图赞赏有加。

明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灵谷天渊清浚禅师”条记载:“时天大雪,太祖御几筵,复为冒雪来朝,诗以褒嘉之,有‘佛日增辉万象开,全身又入梦中来’之句,自是太祖侍遇益隆,屡奉制赓和。一日,钦和思亲怀故诗进,太祖嘉叹,赐宝钞二千五百。师不己有,就奏为万工池费。”太祖皇帝对清浚恩宠有加,又赐诗又赐钱,因此清浚“道风远播四方,参学之士,云屯水汇”。现录清浚和明太祖诗《上命钦和山居诗》2首如下:

老来一钵住岩幽,尘境无心得自繇。

空里每看花满眼,境中渐觉雪盈头。

吟馀月照千峰夜,定起云生万壑秋。

身世已知浑是梦,百年光景水东流。

白发山僧住翠萝,馀生身事任蹉跎。

倦从石上支颐坐,闲向云中拍手歌。

设利现时光煜煜,伽梨披处影裟裟。

钟山咫尺城东地,草木偏承雨露多。

另外,清浚还有一首诗见诸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所著的《穰梨馆过眼录》卷九《元八僧诗翰卷》。说是“八僧”,其实只有七僧,因为第二首署“全室复题”,而全室则为第一首作者宗泐的别号。此诗翰卷是当时的7位名僧玩观宋代宫廷古画灵禽图后有感而发写的,其中清浚的诗曰:

北虏烽尘静不闻,灵禽报喜傍金门。

汴宫故物今何有?遗墨犹凭片帋存。

洪武十九年十月以后,清浚与宗泐等高僧为元明之际的大画家王蒙《太白山图卷》题跋,清浚跋文是一首诗:“仿佛玲珑岩底寺,清游曾不负幽期。云深钟磬到山日,路杳松林度岭时。万叠层峦连九陇,千寻高阁倚双池。老师近在都城别,邂逅披图有所思。”王蒙,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元四家”之一。其《太白山图卷》描绘的是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围景物,着重表现了天童寺前20里的夹径松林。现存图卷的引首有乾隆皇帝所题的“松岫山台”4字,画幅中又有乾隆题写的长文。此画构图繁复,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溪山沉郁清秀的自然风貌,当然也深受皇帝的垂青和清浚等鉴赏家的抬爱。

对于清浚的诗文,宋濂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在《送天渊禅师浚公还四明序》中称其诗“味沖澹而气丰腴,得昔人句外之趣”;赞其文“辩博而明捷,宝藏启而琛贝焜煌也,云汉成章而日星昭焕也,长江万里,风利水驶,龙骧之舟藉之以驰也”。由此可见,宋濂赞其“文辞之美”,确非虚语,“诗僧”之谓,实至名归。

清浚为赵孟頫《书趵突泉诗卷》题跋

清浚为王蒙《太白山图卷》题跋

弘治刻本所收《水東日記》卷十七的清濬地圖摹本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