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4年04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5版:文化长廊
2014年04月23日

有关徐国后期历史的探索与思考(上)

阅读量:1032    本文字数:2281

■张永生 曹瑛杰徐偃王城城墙故址。重修的徐偃王庙。 徐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生存时间最长的一个邦国,据上古史所记,它的前期历经夏、商、周三代,共44王,活动时间长达1600多年。直到公元前512年,吴国率大军攻徐国,徐国兵败,徐君率臣民打着先祖徐偃王的旗号,分散南逃,其中王室一脉浮海逃至浙江台州黄岩境内的大唐岭下(今属温岭大溪镇),见这里气候温和,四周有险可守,这个流亡政府在这里建王城,设祭坛,按故国的构建模式生活,又生存了三百多年。直至汉惠帝三年(前192),东瓯国兴起,这个传奇式的邦国才被兼并,算是彻底消亡。

徐国流亡政府(可称后徐国)在台州这方土地上生存达300多年的历史,在历代各种史籍中均被疏漏,这是史学界的一件憾事,今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徐国与徐偃王

据《春秋左氏传》载,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品行也很高尚,禹晚年想把王位禅让给他,伯益谦让不肯受,禹的儿子启却乘机夺了王位,建立了夏朝。从此,中国历史上结束了“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度,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竹书纪年》记,“益干启位,启杀之。”据传夏启六年,启杀了伯益。启杀伯益的事,历史上有好多的版本,但伯益被启所杀,是公认的定论。启担心杀伯益的事会失去民心,又隆重举葬了伯益,并封他的第二个儿子嬴若木于徐(江苏徐州一带),这是徐国之始。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邦国,犹如后来的诸侯国,徐国是东夷(今安徽东部与江苏北部)较强盛的邦国。历代的国君大多是贤明之君,到了商朝末期,徐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也越来越强盛。后来由于徐君反对西周伐商,又对周公摄政之事有非议,从周公旦开始,西周与徐国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徐国兵败,活动的范围渐渐南移至洪泽湖边上。

史书记载,西周中后期,徐国的王位传到徐偃王。据传,徐偃王名诞,生于周昭王年间,他出生时,因胞衣不破像个肉球,家人均恶之,视为不祥,弃于荒野。有位老婆婆捡过剖开一看,是个异常可爱的娃娃,便抱回家抚养,这孩子左手掌纹透出一个“偃”字,右手掌纹透出一个“王”字。后来,偃王归宗,二十岁继承王位。他大行仁义,高行懿德,古道可风,深受民众拥戴,历史上评价极高,徐国的民众都以徐偃王为荣耀。当时周王朝都城的城周只有九里,徐国王城的城周却有十二里,疆土发展到500里。据《韩非子》记,东夷诸国都很尊崇徐国,朝贡者达三十六国。

徐国的强盛引起周王朝的担忧,周穆王以徐国逾制建王城等为由,命楚国伐徐。徐偃王怕战争会给民众带来伤害,不忍看到尸横遍野、生灵涂炭的悲惨局面,于是携子民弃国而走,居于彭城武原东山(江苏邳州西北徐山)。楚王仍不放过,一路追杀,徐偃王只好与民众分散逃奔,他率一批子民从海上南逃到浙江宁波地带,在追兵的紧逼下,徐偃王仰天长叹:“吾赖于文德,不明武务,以至于此。”他认为周王朝追杀目的是自己,只要牺牲自己,大批的徐国子民就能幸免于难,于是抱玉投水而亡。民间传说他成了水神,好多地方民众奉他为“泗洲大圣”。

据史料记载,周共王时,迫于社会的舆论,又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仍置都于彭城(江苏徐州),继续治理徐国。不久,徐国又迁回洪泽湖边上,但国力已非常衰弱了。

二、寻踪徐偃王城

周敬王八年(前512)冬,吴国北伐徐国,徐国位于江淮泗水一带(江苏洪泽湖边上),地势低洼,吴军从上游放水淹没,徐国兵败,徐君章羽披散头发,脸上刺青,绑了自己,领着妻子跪吴王面前,愿意自己以死相谢,恳求保留国土与民众。吴王不许。徐君无奈率臣民打着先祖徐偃王的旗号分散南逃。徐偃王是社会影响很大的仁义之君,历代均奉为品行高尚的典范,徐国民众都以他为荣,将他作为“共用名”,并以故国的国名为姓。史籍记载:徐国亡。

其实,徐国并没有消亡,徐国有一支宗室与臣民浮海南逃到浙江台州境内的大唐岭下,见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海上交通方便,四周有险可守,进可攻退可守,天然形势很是优越,于是选中这里为自己生息之地。他们按故国都城的模式,在大唐岭南麓建王城,筑祭坛,定居下来。他们的组织体系仍与故国相同,君臣奋发图强,垦荒辟野,渔猎耕种,发展农业生产。

吴国灭徐后,仅二十多年,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又乘胜率军北渡淮水,东夷诸国的疆土大都归于越国。越王勾践并在徐州会盟齐、宋、鲁、滕、晋、薛等诸侯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位霸主。当时越王无暇顾及台州湾一带的蛮荒地域,这给徐国君民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空间。他们从文明地域迁来,也把中原的文明植根这里。

《台州府志》记:“徐偃王城在黄岩县东三十里大唐岭东。”两个东字都应改作南字,乃古人撰文之误。明《万历黄岩县志》记:古城在县(黄岩)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南),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尺,遗隍断堑,隐约可稽。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台阶崇一十四级,上有乔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其东偏有偃王庙,又南五里,有叶、鲍两将军庙,或谓偃王之将云。

徐偃王城遗址位于今大唐岭南麓的里宅村与大岙村之间,是上古时期徐国议政务定国策的政治中心。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6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今尚有几处土筑城墙残迹。东城墙残垣长约30米,西城墙残留长约80米,高2米,宽约4米,南边的部分城堡残阙尚依稀可辨。据发掘资料介绍,整个城址文化层堆积近2米厚。南城墙的基址上层为秦汉时的器物,下层为春秋战国时的遗址。古城中心略偏西有一块约8000多平方米的台地,高出地面一至二米不等,据传是宫殿的基址。2002年9月,经考古勘查,下层出土的不少板瓦、筒瓦的瓦片及东周印纹硬陶片等等遗物,均是战国时期的,这与黄岩各种方志的记载大都吻合,村里的高龄老人对洗马池与九曲池尚能说出个大概。今“徐偃王庙”于故址重修。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