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制度缺失or执行不力?
■周丹艳
近日,央视曝光了“速成鸡”从产到销的过程。山东一些养殖户在饲养肉鸡过程中,或没有严格执行抗生素停药期的规定,或添加违禁药物。而一只“速成鸡”每天要吃18种药物,仅“药费”每天就要2元。部分“速成鸡”在养殖户交给山东六和集团、盈泰公司等屠宰场之后,未经检验检疫就被宰杀。而厂家未经检疫就开具的检疫合格证,也成为部分产品流入百胜餐饮集团上海物流中心的通行证。
事件曝光后,一些消费者不无担忧地说,“麦当劳和肯德基主要吸引的是青少年,孩子吃了不健康的鸡肉造成的影响要比成年人更大。尽管两家快餐店都表示,没有使用抗生素喂养的白羽鸡,但也没说使用的是哪儿的白羽鸡。” 药学专家也表示,送宰前一天仍在服用抗生素的鸡,人食用后相当于第二次摄入抗生素,将给人体造成耐药性等负面影响。
“速成鸡”一波未平,“抗生素鸡”一波又起。人们不免疑虑:存在安全隐患的鸡肉是如何一路绿灯的? “速成鸡”被曝光后,再次引发了市民对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的疑问,按照现有的监管分工和程序,一只白羽鸡究竟要经过哪些环节的检查、监测和把关?首先是由动物卫生监督所、兽药饲料监察所监督饲料、饮水、用药情况,是否使用抗生素等情况,其次是农业部门对屠宰厂检查是否有疫病,用药是否超标等。生鲜鸡直接进入市场或在超市销售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所检疫,出具或加贴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另一部分由企业对其加工,制作成各种鸡肉包装制品,这类产品由质监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抽检。鸡肉进入市场通过层层把关,层层监督,看似滴水不漏,又是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呢?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每有食品安全事件,制度的缺失倒是成了被指事件的“借口”。然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缺少制度,而是制度未被执行。如果从养殖、屠宰、加工、流通都按照制度,严把质量关,那么这些食品安全的漏洞又将何处藏身。食品安全一出漏洞,舆论就说敲了警钟。然而这没完没了的警钟,到底敲给谁听?何时才能让我们不再处于这让人胆战心惊的钟声中呢?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