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香港读研的日子
毕业时,洪雨成(后右一)和部分内地同学在学术楼前拍的合影。沈琳在图书馆门口留影。连一席(左二)和部分同学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合照。■本报记者 陈 月 实习生 王月树 近年来,赴港攻读硕士学位的内地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一股赴港读研的热潮正在涌动。不过,香港的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内地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港校读研,内地大学生各有各的看法,但通常大家对赴港读研的印象是:香港国际氛围浓厚,金融业发达,授课型硕士学制短、好毕业……对此,小编采访了三位在香港各著名大学读研回来的黄岩青年人,听听他们经历过的那段求学生涯。亚洲最美的大学校园
很养眼也适合潜心学习采访对象:连一席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专业 2013年,连一席从复旦大学毕业,继而选择了继续在香港科技大学深造,一如既往地攻读经济学专业。
“港科大有着英式的严谨治学管理机制,也有着美式那样轻松的授课环境。一年的时间里,我成长了不少。”连一席说,读研的那段日子很充实,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在港科大,连一席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学校图书馆。“在图书馆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可以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和同学讨论问题,累了可以站在落地窗前眺望海景。”连一席笑着说。港科大坐落在香港西贡清水湾北边,濒临大埔仔牛尾海。在连一席的印象中,港科大是名符其实的亚洲最美大学校园,海边的体育场很漂亮,还有一块沙滩。校园依山而建,校内空气很好,远离市区的喧嚣,就是平时购物不太便利。“我喜欢这种校园氛围,适合潜心做学术研究,空余时间,我喜欢在校园周边爬山,透透气,看看海。”这个阳光大男孩在跟记者回忆那段时光时,时不时地嘴角上扬。
连一席还喜欢听课,港校的课程安排很紧,每周从周一到周六都有课。他说,港校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不仅注重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传授严谨的治学方法,还注意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辩证思维和个性。课堂教学也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让你挑选自己喜欢的选题和默契的伙伴,在完成一个个project的过程中悄悄地将知识深化,似乎有种无形的力量促使着大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在香港读研,其实并不像大家说的很轻松。要真想学点东西,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当我慢慢适应那边的学习方式后,竟然有种脱胎换骨的喜悦。”在港科大,一些国内、国际有名的人士会经常来开办讲座,连一席一有时间就去听讲座。让他最感兴趣的是,可以听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讲座,受益匪浅。
硕士毕业后,连一席留港工作了一段时间。今年,他回到上海,从事金融行业相关工作。“当时还不舍得离开,就在香港找了份对口的工作实习。但我不怎么会说粤语,始终感觉难以融入香港的生活。”连一席说,回到上海发展,让他有种归属感。“其实在香港工作也不是长久之计。我本科四年都在上海,对上海比较熟悉,现在从事的这份工作发展空间也很大。我父母都在黄岩,他们也支持我回上海工作。相比起来,上海离家近一点,周末回家看望二老也方便。”连一席聊道。穿梭在大街小巷,
我认识了香港采访对象:沈 琳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专业 2012年7月,沈琳大学本科毕业,于9月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继续就读社会学专业。
刚进港校学习,她发现和内地教育不同的是,粤语和英语是这里的通用语言。“这里讲课一般都采用粤语和英语,尽管去之前已做了思想准备,但刚开始还真的不适应,基本上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后来我通过看港剧、听粤语歌、多和本港同学交流的方式来学习粤语,才逐渐听懂了粤语,可以正常地上课、社交。”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的教学方式。本科时在上海上社会学课程,我一般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来反思自己学了什么,可在香港中文大学上课,我不仅能通过课本学习到,还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最直接地接触到香港这个社会。”
香港中文大学的社会学专业有开设一门课程叫《香港社会研究》,这门课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口若悬河地讲香港的社会结构,或者通过看看图片来欣赏香港的风土人情。“在香港中文大学上社会学,有时老师会带着我们,到深水埗、油麻地、中环、上环等地参观,让我们亲眼看到香港社会的发展,感受本地的人文风情等。这样的亲身体验授课方式与内地课堂面对面的授课方式有极大的不同。”沈琳说道。
到深水埗地区感受最市井的商业氛围,在油麻地庙街品尝最地道的香港味道,去上环缅怀香港的旧时风貌,走在中环的路上体会今日香港的繁荣与发展。“我们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上课,在与同学的讨论、合作中完成课业。”通过讨论,交换各自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香港社会的昨天与今天,在实地考查中看到到香港社会的市井与繁华。
“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里漫游,就会发现香港是个奇妙的城市。身处东方却受西方影响颇深,就如同香港街头最常见的茶餐厅一般,中西结合,中餐西餐融合一处,正如叉烧饭与咖啡的结合,本土特色混沌,却也是一种港式特色。香港更奇妙的是发达的商业和最地道的人情味的杂糅。周末走在中环的皇后像广场上,你会发现一边是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和着装光鲜的都市白领;另一边则是成群结队、席地而坐却怡然自得地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女佣们,而穿梭其中的,是扫货归来的游客。”
“我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之中,走上闹市街头融入香港社会,再归于生活的平静。这样,我在更深程度上认识了香港。”怀念一座城
爱上多元开放的文化氛围采访对象:洪雨成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专业 “怀念食堂的下午茶时光,小组讨论夹杂着八卦吹嘘,满满都是笑声。”5月27日,洪雨成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分享了港漂圈一篇有关城大食堂的文章。离开香港半年多,即使也曾抱怨不太美味的食堂、并不宏大的校园建筑、快速的生活节奏,但如今那些日子,也都变作了美好的记忆。
2012年本科毕业后,她顺利拿到了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专业的offer。在她看来,香港读研虽然有一定压力,但“身经百战”的内地学生,基本都可以承受。“要说有什么不同,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更加开放的课堂气氛。”洪雨成说,上课并没有固定的课本,教授也不会对着课件照本宣科。发问、引导、思考与领悟,学生反驳老师的观点,老师接纳学生的想法,激烈的辩论是经常上演的戏码,而相比内地同学,本土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明显表现得更加适应和活跃。
不同于期末考试“定生死”的教学模式,即兴讨论、分组展示与课程论文是香港教学更看重的部分。“很多需要通过实践完成,而在课题的选择上,我们享有很大的自由,只要和课程内容相关,都可以进行。”分组作业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如何平衡自己与他人的立场,如何把所有人整合在一起,反复地谈论与演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高效率……“并不是靠着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项目,团队合作能力由此得到了很好锻炼。”洪雨成说道,“而论文则需要独立思考,也是一项很花时间的内容,但最终你所付出的努力,都能化作实际的成果,这种感觉很棒。”
学生的身份,让她比一般的游客更能悠闲地流连这座城市。学生八达通卡的乘车优惠,也让她能跑更多的地方,看更不一样的风景。“我也很爱买买买,百货周年庆、圣诞打折季,城中都是拎着购物袋的人。”女生提起购物,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
求学一年,留港一家台湾企业工作一年,或许是这样的经历,让洪雨成讲起普通话时,都带上了一股港台腔,以至于回家工作后,总有人认为她不是本地人。“香港有便利的交通,有各国的美食,有爱逛的商场,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那里始终不是家,”她笑着说,“收获一段珍贵的经历,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就足够让我继续前行了。”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