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沉两提升”医改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我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汪益
多年来,城乡医疗资源失衡现象普遍存在,城区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基层卫生院却门可罗雀、生存艰难。一此一彼,折射出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紧扣民生需求的“指挥棒”,2013年起,我区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和医学人才流向基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现如今,各乡镇基层卫生机构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数据显示,工程实施五年来,全区县域内就诊率提高14.94个百分点,“小病在基层”比例提高7.18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出院人数增加218.9%。
资源下沉,看病不出远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我区加大对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设备的投入,全面改善诊疗环境。据统计,全区累计投入8000万元,兴建了院桥、宁溪2个中心卫生院新院,南城、江口、城区、屿头、头陀卫生院也相继进行了改扩建;投入500万元,对各家住院分部以及分院进行建设改造,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面貌。另外,还投入资金1000万元,为基层医疗机构添置新设备,以丰富诊治手段。
经过一次次改造,全区各基层医疗机构从原来的“小诊所”,跃升成为有规模、有能力的小型医院。院桥镇中心卫生院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添置了最新款CT机,并对原本的胸透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新购置的DR机相比原来的CR,成像效果更好,能减少误诊率,再加上新买的CT机,一些常见病的诊断,在我们院就可以完成,群众再也不用往区级医院跑。”该院院长潘晓介绍。目前,院桥镇的百姓,足不出镇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和区级医院同等质量的诊断服务。另外,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起,该院每年都会投入数百万元对医疗设备进行升级,而这笔支出以每年50%至80%的幅度逐年递增。“我们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建成二级医院。”潘晓说。
不仅如此,经过近5年的资源下沉,我区已建成东、中、西、南4个可辐射全区的医疗次中心。区卫计局局长陈善智告诉记者,2017年,东部的江口、中部的北洋、南部的院桥、西部的宁溪分别成立了区级医院住院分部。这些住院分部均由区级医院统一管理,医疗质量能与区级医院持平。借助4个“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源源不断地辐射周边村镇,带动各村镇卫生站的医疗水平提升。
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省市级医院下沉到区级医院,区级医院重点支持中心镇卫生院,中心镇卫生院指导片区一般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站)的梯度下沉新格局。
人才下沉,设在家门口的专家站
如果说,各基层卫生院的医疗硬件设施正发生着量变,那么,通过合作办医、借力引智等工作,各基层医疗机构的软件配置则悄然质变。随着医学人才流向基层,上级医院的优质医疗力量源源不断“下沉”,输送到基层,基层卫生院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更加拿得出手、站得住脚。
院桥中心卫生院的重症医学专家陈晓宇是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批“下沉”到基层的专家医师,他常驻院桥中心卫生院已有4年的时间。“记得刚来那会,这里设施比较简陋,只能做非常简单的检查,说是镇卫生院,却与普通诊所差不多,只能挂挂针、配配药。”陈晓宇说,对于一些手术病人或危急重症病人,全院上下几乎无人敢接手。
经过多位“下沉”医务人员几年来的“帮带”教学,手把手地把新技术、新知识传授给该院医护人员,院桥中心卫生院整体服务能力、医疗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如今的院桥中心卫生院,不仅能开展阑尾切除、疝修补等多项外科手术,还可以胜任常见的危急重症抢救。2017年,该院住院人数比2013年增加156.8%,总业务收入增加133.7%。
据统计,2017年,已有300多名省级医疗专家下到我区各大医院指导工作,四十多名区级医生长期驻扎在各乡镇卫生院。通过“下沉”,医疗专家们为各乡镇街道卫生院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专家医疗队,成为各基层卫生院坚实有力的支撑。
数据显示,2017年,区级医院专家下基层累计3000多人次,服务患者4万多人次。通过开展特色专科门诊,区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半紧密型或松散型医疗技术协作关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覆盖。“特色门诊,不仅让大量优质医疗资源、中高级人才下沉到基层,也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队伍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乡镇卫生院业务量明显增长。”区卫计局副局长曹利军说。
信息共享,医共体呼之欲出
1月24日,台州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明确将医共体建设作为2018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的重头戏。经过多年“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积累,如今我区已具备建成医共体的前期条件。
所谓医共体,简单来说是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四位一体”的区域医疗共同体。当前,百姓看小病到大医院,名医看小病等不正常现象比较普遍,不仅耽误治疗时间,增加医疗成本,还造成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通过建设医共体,能让大小医院合成“一家”,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患者“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切实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医疗服务。
据了解,我区已搭建“五中心一平台”,依托台一医的人员、技术、管理和设施,实现区级医院和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放射影像、医学病理、消毒供应、心电诊断等五个专业平台共享。
“患者在我们基层院拍的片,检验报告会通过平台传输到台一医放射科,由主任医师进行核查,减少差错,阅片的质量得以保证。”江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志敏说。不仅如此,基层医生遇到疑难杂症,也可以在平台上请教相关专家。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五中心一平台”已为基层医疗机构诊断病理3000多例,检验中心检测标本47485例,放射影像中心阅片、核片41590多张。
平台的投入使用,达到了优质医疗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利用的目的,极大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除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外,“五中心一平台”还实现了患者信息的交换互通,为有效救治重、急症病患者铺设了绿色转诊通道。
去年,一村民在当地镇卫生院待诊的过程中突发胸闷不适。经医生现场急救,初步诊断为心肌梗死。由于设备限制,在当地难以开展救治,急诊医生迅速联系台一医,为患者办理了转院手续。当天,该村民顺利转入台一医接受治疗。
“这5年,我区开展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已为医共体建设打好了坚实基础。”陈善智表示,接下来我区将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医保结算改革、医疗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合作模式,通过医疗改革,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